檳榔的藥用價值:
【名稱】:檳榔
【英文名】:Areca Seed, Betel Nut
【拼音】:Bīnɡ Lɑnɡ
【別名】:仁頻、賓門、賓門藥餞、白檳榔、橄欖子、洗瘴丹、大腹檳榔、檳榔子、青仔、檳榔玉、榔玉
【藥材類別】:果實/種子類
【性味】:味苦;辛;性溫。
①《別錄》:味辛,溫,無毒。
②《綱目》:苦辛,溫,澀,無毒。
【歸經】:入脾、胃、大腸經。
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入胃、大腸二經。
②《本草匯言》:入手太陰、陽明,足陽明經。
③《本草新編》:入脾、胃,大腸、肺四經。
④《本草經解》:入足厥陰肝經、手少陰心經、足陽明胃經、手陽明大腸經。
【入藥部分】:植物檳榔的種子
【各家論述】 ①《用藥心法》:"檳榔,苦以破滯,辛以散邪,專破滯氣下行。"
②《本草約言》:"檳榔,入胸腹破滯氣而不停,入腸胃逐痰癖而直下,能調諸藥下行,逐水攻腳氣。治利取其墜也,非取其破氣也,故兼木香用之,然后可耳。一云能殺寸白蟲,非殺蟲也,以其性下墜,能逐蟲下行也。"
③《本草蒙筌》:"檳榔,久服則損真氣,多服則瀉至高之氣,較諸枳殼、青皮,此尤甚也。"
④《綱目》:"按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云,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,其功有四:一曰醒能使之醉,蓋食之久,則熏然頰赤,若飲酒然,蘇東坡所謂’紅潮登頰醉檳榔’也。二曰醉能使之醒,蓋酒后嚼之,則寬氣下痰,余酲頓解,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祛痰’也。三曰饑能使之飽,四日飽能使之饑。蓋空腹食之,則充然氣盛如飽,飽后食之,則飲食快然易消。"
⑤《本草經疏》:"檳榔,入手、足陽明經。夫足陽明為水谷之海,手陽明為傳導之言,二經相為貫輸,以運化精微者也。二經病則水谷不能以時消化,羈留而生痰癖,或濕熱停久,則變生諸蟲,此藥辛能散結破滯,苦能下泄殺蟲,故主如上諸證也。甄權宣利五臟六腑壅滯,破胸中氣,下水腫,治心痛積聚;日華子下一切氣,通關節,利九竅,健脾調中,破癥結;李珣主奔豚氣,五膈氣,風冷氣,腳氣,宿食不消,皆取其辛溫走散,破氣墜積,能下腸胃有形之物耳。"
⑥《本草匯言》:"檳榔,主治諸氣,祛瘴氣、破滯氣、開郁氣、下痰氣、去積氣、解蠱氣、消谷氣、逐水氣、散腳氣、殺蟲氣、通上氣、寬中氣、泄下氣之藥也。方龍潭曰:如巔頂至高不清而為頭痛寒熱,下焦后重之氣不利而為積痢腸澼,或胸痛引背,兩脅胠滿而喘逆不通,或氣痞痰結、水谷不運而關格臌脹,或水壅皮膚、肢體腫脹而行動即喘;如奔豚腳氣之下而上升,如五膈五噎之上而不下;或寸白蟲結于腸胃之中,或瘡痍癬癩流延于肌膜之外,種種病因,因于水谷不能以時消化,羈留而至疾者,此藥宜行通達,使氣可散,血可行,食可消,痰可流,水可化,積可解矣。"
⑦《本草正》:"檳榔,本草言其破氣極速,較枳殼、青皮尤甚。若然,則廣南之人朝夕笑噬而無傷,又豈破氣極速者?傊,此物性溫而辛,故能醒脾利氣,味甘兼澀,故能固脾壯氣,是誠行中有留之劑,觀《鶴林玉露》云,饑能使之飽,飽能使之饑,醉能使之醒,醒能使之醉。于此四句詳之,可得其性矣。"
⑧《醫林纂要》:"檳榔全無辛味,惟合浮留藤葉及蜃灰嚼之,則有辛味,本草言味辛,誤也。又入口甚澀,澀與酸同,實有補肺斂氣之功,人第知其下氣破氣,而不知其順氣斂氣,逐邪乃以安正也。又回味甚甘,則亦能和能補矣。"
檳榔的營養價值:
【化學成份】 檳榔含生物堿0.3~0.6%,縮合鞣質15%,脂肪14%及檳榔紅色素。生物堿主為檳榔堿,含量0.1~0.5%;其余有檳榔次堿、去甲基檳榔次堿、去甲基檳榔堿、檳榔副堿、高檳榔堿等。生檳榔含生物堿量比制品為高。
檳榔內胚乳含兒茶精、花白素及其聚合物。
檳榔含脂肪油14%,檳榔油的組成脂肪酸為:月桂酸19.5%,肉豆蔻酸46.2%,棕櫚酸12.7%:,硬脂酸1.6%,癸酸0.3%,油酸6.2%,亞油酸5.4%,十二碳烯酸0.3%,十四碳烯酸7.2%。檳榔所含自由氨基酸中脯氨酸超過15%,酪氨酸、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超過10%,檳榔成熟則非蛋白氮含量減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