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決明的藥用價值:
㈠名稱:石決明
㈡拼音:Shí Jué Mínɡ
㈢英文名:shell of abalone
㈣別名:鮑魚殼、九孔石決明、真珠母(《雷公炮炙論》),鰒魚甲(陶弘景),九孔螺(《日華子本草》),千里光(《綱目》),鮑魚皮(《山東中藥》),金蛤蜊皮(《山東中草藥手冊》)。
㈤藥材類別:動物類
㈥入藥部分:本品為鮑科動物雜色鮑(光底海決)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、皺紋盤鮑(毛底海決)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 、羊鮑(大海決)Haliotis ovina Gmelin 、澳洲鮑Haliotis ruber (Leach)、耳鮑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 或白鮑Haliotis laevigata (Donovan)的貝殼。夏、秋二季捕捉,去肉,洗凈,干燥。
㈦性味:味咸;性寒。
①《日華子本草》記錄:涼。
②《蜀本草》記錄:寒。
③《別錄》記錄:味咸,平,無毒。
㈧歸經:入肝、腎經。
①《本草通玄》記錄:入足默陰、少陰經。
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記錄:入肝經。
㈨各家論述:
1.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論述:石決明味微咸,性微涼,為涼肝鎮肝之要藥。肝開竅于目,是以其性善明目。研細水飛作敷藥,能治目外障;作丸、散內服,能消目內障。為其能涼肝,兼能鎮肝,故善治腦中充血作疼作眩暈,因此證多系肝氣、肝火挾血上沖也。
2.《要藥分劑》論述:石決明大補肝陰,肝經不足者,斷不可少。
3.《本草經疏》論述:石決明,乃足厥陰經藥也。足厥陰開竅于目,目得血而能視,血虛有熱,則青盲亦痛障翳生焉。咸寒入血除熱,所以能主諸目疾也。
石決明的營養價值:
化學成份:
1.著鮑 貝殼含碳酸鈣 90%以上,含少量的鎂、鈉、鍶、鐵、硅、鋁,微量的鈦、錳、鋇、銅、鉻、磷、釩、鋅等18種元素。水解液含17種氨基酸,有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、蘇氨酸(threonine)、絲氨酸(serine)、谷氨酸(glutamic acid) 等。另含殼角質(conchiolin)。
2.雜色鮑 貝殼主含碳酸鈣,并含殼角質及無機元素鈉、鈣、鈦、錳、鐵、磷、鉻、鎂、鋅、銅等。貝殼的內層具珍珠樣光澤的殼角質,經鹽酸水解得16種氨基酸,有甘氨酸(glycine)、天冬氨酸、丙氨酸(alanine)、絲氨酸、谷氨酸等。貝殼(廣東產)酸不溶性灰分為 0.46%。
3.皺紋盤鮑 貝殼含碳酸鈣90%以上,有機質約3.67%。無機元素有鈉、鎂、鋁、硅、鉀、鐵、磷、鈦、錳、銅、鎳、鍶、鋅、氯、硫和碘,其中有磷酸根、硅酸根、硫酸根離子存在。并含膽素、殼角質。
4.耳鮑 貝殼含碳酸鈣、殼角質及膽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