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易

浙貝母的藥用價值

浙貝母的藥用價值:

㈠名稱:浙貝母

㈡拼音:Zhè Bèi Mǔ

㈢英文名:Bulb of Thunberg Fritillary

㈣別名:土貝母(《本草正》),象貝(《經驗廣集》),浙貝、象貝母(《百草鏡》),大貝母(《本草正義》)。

㈤藥材類別:根莖類

㈥入藥部分: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鱗莖。

㈦來源:本品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.的干燥鱗莖。初夏植株枯萎時采挖,洗凈。大小分開,大者除去芯芽,習稱“大貝”;小者不去芯芽,習稱“珠貝”。分別撞擦,除去外皮,拌以煅過的貝殼粉,吸去擦出的漿汁,干燥;或取鱗莖,大小分開,洗凈,除去芯芽,趁鮮切成厚片,洗凈,干燥,習稱“浙貝片”。

㈧性味:苦,寒。

《本草正》記錄:味大苦,性寒。

㈨歸經:歸肺;心經 

《本草正》記錄:入手太陰、少陽,足陽明、厥陰。

㈩各家論述:

1.《本草正義》論述:象貝母蓄寒泄降,而能散結!侗窘洝分鱾疅、淋瀝邪氣;《別錄》止煩、熱、渴、出汗,皆泄降除熱也。疝瘕以熱結而言,泄熱散結,故能治之。喉痹,熱之結于上者也。乳難之乳,即孳乳之乳,指產難也、貝母滑降,且能散結,故催生而治產難。甄權《藥性論》謂貝母作末酒服,治產難及胞衣不出;近人保生無憂散一方,為催生保產靈藥,內有貝母,程鐘齡釋之謂貝母滑潤,久皆本此。而注《本經》者僅以為下乳汁,恐非真目。主金瘡者,苫降清熱之功也,不僅可以內服,亦可外作滲藥。居人以象貝通治陽證癰瘍,消腫退熱,殊有捷效,亦本于此。主風痙者,苦寒清熱,泄降定風之功也!秳e錄》療腹中結實、心下滿,皆指邪熱窒塞之證,苦泄散結,皆能主之。洗洗惡風寒者,風寒外襲于皮毛,內合于肺,象貝清泄肺氣而辛能疏散,其效可知。目眩為肝陽上乘,項直為風邪外感,舌降泄風,辛泄疏散,治之宜也?人陨蠚,又痰熱之侵肺,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。象貝母,味苦而性寒,然含有辛散之氣。故能除熱,能泄降,又能散緒。今人乃以通治風熱、溫熱、時氣熱邪,則寒能勝熱,辛能散邪也。主郁氣痰核等證,雖辛散苦泄,開結散郁也,催生下乳,又其泄降之余義。至于治疸、治瘍、清喉咽,主吐衄、療痰嗽、通二便,種種功力,無非清熱泄降四中,足以賅之,要之皆象貝之功用,而市肆通行之川貝,淡泊異常,斷不足以語此。

2.《綱目拾遺》論述:解毒利痰,開宣肺氣,凡肺家突風火有痰者宜此。

3.《本草從新》論述:去時感風痰。

4.《本草正》論述:大治肺癰肺萎,咳喘,吐血,衄血,最降痰氣,善開郁結,止疼痛,消脹滿,清肝火,陰耳目,除時氣煩熱,黃疸淋閉,便血溺血;解熱毒,殺諸蟲及療喉痹,瘰疬,乳癰發背,一切癰瘍腫毒,濕熱惡瘡,痔漏,金瘡出血,火瘡疼痛,較之川貝母,清降之功,不啻數倍。

5.《山東中草藥手冊》論述:清肺化痰,制酸,解毒。治感冒咳嗽,胃痛吐酸,癰毒腫痛。

浙貝母的藥用價值

浙貝母的營養價值:

化學成份:鱗莖含浙貝母堿、去氫浙貝母堿、貝母醇。此外還有四種含量極少的生物堿:貝母丁堿、貝毋芬堿、貝母辛堿和貝母替定堿。日本產的浙貝鱗莖中還分出了浙貝母堿的葡萄糖甙。


上一篇:天竺黃的藥用價值

下一篇:赤芍的藥用價值


相關文章

查看更多浙貝母內容 »
回到頂部
亚洲第一精品狼区_绿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_无码专区手机在线观看欣赏网_十九岁日本免费完整版